• 本站声明
  • 1.本站提供资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敬请留言指明!
    2.由于网络原因有的资源连接速度较慢,请耐心等待!
    3.如发现个别错误链接,请在社区相关版块发送错误报告!
  • 《父子协议》
  • 评级:
    浏览:
    更新时间: 2012-12-31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
     
    简介:

    ***************
    *第一章协议的由来
    ***************

      我终于当爸爸了,那坐马车、赶火车时的焦急忐忑,和刚刚见到儿子时的惊喜爱怜,至今还常常忆起,非常清晰,那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一夜。我迎接的不但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生命,也是自己为人父的崭新人生,从此,我们父子相伴,磕磕绊绊,一起走过了29年。

    ---------------
    引子:一份沉甸甸的协议
    ---------------


      我,郝麦收,在儿子极不争气的20岁年龄,为了让他走向自立,被迫无奈与他签订了白纸黑字的“亲子双向自立协议”——
      郝丁承担的责任:自力承担受高等教育的费用;
      自力谋业,自己创业;
      自力结婚成家;
      自己培育子女。
      郝麦收、孙子芬承担的责任:养老费和医疗费自我储蓄;
      日常生活和患病生活的自我料理;
      精神文化生活的自我丰富;
      回归事宜的自我办理。
      签约议人:父代:郝麦收孙子芬
      子代:郝丁
      签协议时间:1996年9月18日
      从此,我家不再拥有安宁。
      我的家庭,本是中国千万个普通家庭中的一个,在我55岁之前,从没想过我家的故事竟引起那么多媒体的关注,引起那么多争议,而直到我过了花甲之年,才下决心把这些故事写成书。
      我家属于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三口人组成稳定的等边结构——
      我,人称“郝教授”,父亲和丈夫,1944年生,18岁参军,1986年转业,曾在沈阳军区现代管理学院任正团级教员,转业后在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工作,专攻老年问题研究,并创办天津市老年婚姻研究所、天津市老年再婚见证处和天津市麦收婚姻介绍所,2004年退休,仍担任天津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我的妻子孙子芬:1949年生,长期从事企业政工工作,曾担任天津某工厂党支部书记,1997年退休,现负责麦收婚姻介绍所的日常事务。
      我的儿子郝丁:1976年生于天津,1996年中专毕业后被我逼向社会,几经磨难与波折后,由一个“不爱惜东西”、“动手能力差”、“没有自制力”、“不负责任”、“不知深浅,胡作非为”的独生子,变成了一个“可以战胜苦难,享受苦难”,敢说自己“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中最棒”的成熟青年。
      表面看来,我家的角色分工和定位是清晰而传统的:我是家中的顶梁柱和决策人,在外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在内是有责任感的丈夫和父亲,对妻儿尽管心有柔情,却很少流露;我的妻子则是勤快、贤惠、慈祥的母亲,擅长理家,对丈夫心甘情愿地辅佐,对儿子无微不至地关心;而儿子郝丁呢,则是一个在城市家庭里长大的普通青年,性格温和,略显内向,现在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梦想着更美好的生活,有一个甜蜜的女友,正准备结婚成家。
      但是,这一切都只是表面的现象,实际上,9年前发生的一场地震,却把我家的每个人都抛出了原有的位置,并且几乎是彻底地改变了我家的内部关系,父亲和儿子、父亲和母亲、母亲和儿子,这等边三角形的每一边都遭受到了剧烈的冲击。而地震的震源,就在由我所发起的一场亲子革命的实验,即开头出现的“亲子双向自立协议”,虽然是一张白纸黑字的纸,但在我们三个人心中却仿佛有千斤重。从那时到现在,表面上的震动仍然时有发生,而在家庭生活的内部,波澜更是几乎从来没有消失过,每个人都总是在围绕着这个协议,思考、行动和评估。
     

    下载说明:
    1、本站下载限制了连接数,请勿使用下载工具,为更多用户提供下载的机会和带宽。
    2、我们的资源都来自互联网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有侵权请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3、由于本站资源都是收集而来,所以我们不保证资源的完整性,如果资源存在播放问题,请报告错误,我们将立即修改相关资源。
  •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