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当运用攀比,给成长带来阳光
  • Tag:攀比,健康,孩子,家庭,教育,心理 已阅读: 作者: 添加日期:2013-04-23
  •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原野里单独的一颗树,有着完全自由发展的空间,长出来的,却多是横丫斜节,成不了良材。长得高、大、直的良材,都是在成片的丛林里长出来。原因何在?那是因为攀比,每颗树为了自己有阳光照耀,都必须一心一意向上成长。

      由树木想到孩子,不会攀比的孩子,就好像丛林中矮小的灌木,越长不高,就越得不到阳光,很快被其他的树木挤占原本属于自己的阳光,甚至会渐渐的失去生存空间。因此,面对孩子的攀比心理,父母不应把它视作“洪水猛兽”,而应仔细权衡利弊,改“堵”为“疏”,让攀比成为孩子成长的阳光。

      那么,日常生活中,父母自身以及在对孩子的引导方面应该如何做呢?

      孩子之间攀比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谁的玩具更高级,谁穿的衣服更漂亮等等。作为父母,应引导孩子把眼光转到好的特长与行为习惯上。既要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也要把孩子的攀比与自己的兴趣结合起来。因为孩子感兴趣的方面往往是他擅长的方面,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如果给孩子定的目标过高,不但会给孩子带来畏难情绪和过大压力,而且由此产生的长期的失落会让孩子失去信心,影响其性格的发展。因此,父母制定的目标要适宜自己的孩子,要给孩子创造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也可以把长远的较高的目标分割成一个个循序渐进的小目标,让孩子在收获自信的同时也收获愉快。 

      用攀比心理来促进孩子的进步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如果孩子的攀比心理膨胀到一个很高的程度,比如为得高名次而学习,以超越别人为最大荣誉,这样的行为就不可取了。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应从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拓宽孩子的心胸,让其了解比较是为了进步,而进步不只是为了与人比较,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与才干。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的个性、发育程度各有不同,不能单纯去比较。激将法是把双刃剑,既可以刺激孩子的好胜心,也会给孩子造成沮丧和自卑。父母不妨用孩子的进步和他过去的不足来比,用孩子所取得的成绩来激励他自己。

      从我个人教育女儿的经历来说,因势利导,“顺木之天”的比较,能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把潜能发挥到比较充分的程度。

      由于我工作调动,女儿7岁时随我来到苏州,就读于一所小学二年级,可是她第一次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我和她妈妈并没有责怪她,而是鼓励她迎头赶上。第二次考试下来,女儿的成绩比上次有了较大的提高,我对她说:“只要你比上一次有进步,就是成功!”就这样,孩子的信心不断地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了,成绩一次比一次好。

      分数和名次固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孩子的智力水平,但不是绝对的。要鼓励孩子去发现或提出自己的构想,然后灵活运用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评价系统要有发展性、持续性,不要局限在学习成绩的小框框里。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学会接纳自己,发挥自己的能力,在未来的生活中,让孩子有多元发挥。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个性的区别。这也是孩子的自我价值所在。父母对孩子的接纳,承认他所拥有的独特权利,孩子才会自信地将自己的差异性、独特性最完美地体现出来。

    当前页:2/2 [1] [2]  上一页 | 下一页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