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妈妈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家后,发现他的小书包里装着一只玩具熊,是他背着老师偷偷从幼儿园里拿回来的。问他为什么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孩子说自己喜欢小熊,想让小熊和自己一起回家。第二天,妈妈把小熊交给老师,并向老师说明了情况。但是下午接孩子回来后,孩子就哭个不停,说老师说他是个小偷,小朋友们也叫他小偷,这让孩子很受伤。孩子的这种行为能算偷吗?作为父母,如何让孩子知道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呢?
专家表示:首先要对案例中的幼儿园老师的作法表示遗憾。她不分清红皂白就给孩子扣上一项“小偷”的帽子,这种作法所带来的伤害比孩子本身拿玩具回家要严重的多。这种践踏人格的指责,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对他今后性格的发展产生极坏的影响。
作为父母或老师,当你第一次发现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时,一定要弄清楚原因后再下结论。有的孩子有时会把误认为是自己的东西拿回家,比如一块有图案的手绢,玩具或书等。如果是这样,父母应该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让他看,让孩子明白他拿的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然后告诉他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应向别人道歉还给别人。
如果孩子是由于喜欢,好奇心等原因拿了别人的东西,像前面提到的小朋友把幼儿园的小熊拿回家,仅仅是因为喜欢它,想让他和自己、一起玩,这时,父母和老师应该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不能随便拿集体和别人的东西,想要别人的东西一定要经别人允许才可以。但绝对不能使用“偷”这个字眼。因为孩子的这种行为,是由于无知,根本就不懂得“偷”的概念而造成的,这和“偷盗”完全是两回事。
如果,前面提到的那位幼儿园老师能先对孩子主动把小熊送回来进行表扬,而后指出孩子不经允许把小熊拿回家的错误,恐怕孩子会容易接受些,收到的效果也会好得多。
有时,由于孩子的自我控制力不强,懂得拿别人的东西不对,也不光彩,但看到别人的东西好玩,又控制不住自己。这种情况下,老师和父母就要着重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警惕孩子发展成为“偷”。
专家表示:4、5岁的宝宝还没有完全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因此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会自觉地、有意识地考虑别人的感受,只要他们自己喜欢就够了,喜欢就可以拥有——这就是宝宝最真实的心态,并不奇怪。您可以通过游戏和在日常生活中让宝宝体验:自己喜欢的东西被别人拿走后的感受,体验再也看不到、玩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感受。宝宝只有体验了这样的感受,才能渐渐学会为别人考虑,才能逐渐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
父母可以这样做
让宝宝从小就明白喜欢和拥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对他的成长具有深远意义。在商场里,宝宝们经常会喜欢许多东西,但是他们永远不可能拥有所有喜欢的东西,父母只会同意他们有选择地拥有一些喜欢的东西。
宝宝喜欢幼儿园的玩具,可以让她在幼儿园里玩个过瘾。如果宝宝喜欢别人的玩具,在征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用交换的方式或者借的方式暂时拥有。玩完后一定要把玩具还给对方,并且让宝宝向对方道谢。如果宝宝喜欢商场里的东西,并且是她需要的东西,那么可以让宝宝有选择地拥有,也可以让宝宝用零用钱或者压岁钱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最后,您还可以与老师多沟通、多配合来帮助你的宝宝。
有些孩子习惯于一切玩具、食品都归自己所有。他们缺乏对物质的归属观,首先可能只是随意的拿东西,再则就是偷窍行为。父母如不能花些时间了解其背后真相,一旦错过纠正的良机,孩子如果视之为合法,届时就已经太迟了。那么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怎样教导孩子尊重别人的物权呢?
最近,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再次..[详细]
捱过了冷飕飕的冬雨时节,终于盼到..[详细]
很多小宝宝会在8个月至1岁间「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