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是现在普遍存在于孩子之间的一种现象,攀比各自的物质条件,父母的社会地位还有外貌等等,这种现象常常令父母不知所措。但是,如果家长能够引导孩子的攀比心理,却也能为孩子成长带来一片阳光。攀比心理是指刻意将自己在智力、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关于攀比:一位父母有新感受
一天,丁丁的好朋友牛牛来家里玩,手腕上戴着他爸爸出差时从外地带回的儿童手表。“牛牛,你的小手表真漂亮!”丁丁羡慕地说。“当然了,这是进口表呢!”牛牛骄傲地将手一扬。牛牛一走,丁丁就开始跟我哭闹,非要到商店买一块比牛牛更漂亮的手表,可就是挑不到。最后,丁丁硬逼着爸爸专程去省城为他买回了一只很酷的小手表。
丁丁开始上幼儿园。一个周末,我发现他得了一朵大红花。老师告诉我,丁丁在幼儿园里很懂礼貌,并且团结同学,所以,奖励他一朵大红花。
回家的路上,丁丁对我说,在幼儿园,老师常常奖励那些表现好的小朋友大红花,为了得到大红花,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地按照老师布置的去做。
原来是孩子之间的攀比心理起的作用!我灵机一动,能否利用丁丁的“爱攀比”,改掉他在家的坏毛病呢?正好这时,妹妹把5岁的女儿敏敏暂时寄养到我家。敏敏比丁丁大2岁,十分乖巧,会自觉吃饭、自己洗澡等。
吃饭时,我分给两个孩子同样多的饭、菜,比赛谁吃的干净;家里来了客人,比赛谁有礼貌;比赛谁穿的衣服一整天都不脏,谁的手洗得干净……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笨小孩”,丁丁每次都努力做到最好,正中了我的“攀比”计划。我不停地提出更多的攀比项目给他们。渐渐地,丁丁的坏习惯消失了。
心理探测:孩子为何爱攀比?
外界诱导:孩子产生攀比心理大多是因为受到外界的诱导,尤其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且不说五花八门的物质消费攀比,单就孩子的教育来讲,父母之间的攀比比比皆是,如比上什么兴趣班、特长班或特色幼儿园、贵族幼儿园等等。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白纸一样的孩子不受其影响也难。
发展特性:孩子在幼儿期就有表现的欲望,当他想得到别人的关注或者感到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时,就会用好看的玩具,漂亮的衣服或者受到奖励等行为,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另外孩子的模仿力和好奇心很强,喜欢新鲜事物,和小朋友在一起,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这些心理因素都会引发他的攀比行为。
剖析:攀比心理的两面性
由于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在判断、分析、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盲目攀比,往往会演变为模仿和追随,甚至盲从,这必然会破坏孩子的心理平衡。长此以往,攀比心理会给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使孩子的自信心在攀比中逐渐丧失。
从一个角度来看,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拥有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过来人支招:面对爱攀比的孩子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原野里单独的一颗树,有着完全自由发展的空间,长出来的,却多是横丫斜节,成不了良材。长得高、大、直的良材,都是在成片的丛林里长出来。原因何在?那是因为攀比,每颗树为了自己有阳光照耀,都必须一心一意向上成长。
由树木想到孩子,不会攀比的孩子,就好像丛林中矮小的灌木,越长不高,就越得不到阳光,很快被其他的树木挤占原本属于自己的阳光,甚至会渐渐的失去生存空间。因此,面对孩子的攀比心理,父母不应把它视作“洪水猛兽”,而应仔细权衡利弊,改“堵”为“疏”,让攀比成为孩子成长的阳光。
那么,日常生活中,父母自身以及在对孩子的引导方面应该如何做呢?
孩子之间攀比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谁的玩具更高级,谁穿的衣服更漂亮等等。作为父母,应引导孩子把眼光转到好的特长与行为习惯上。既要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也要把孩子的攀比与自己的兴趣结合起来。因为孩子感兴趣的方面往往是他擅长的方面,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如果给孩子定的目标过高,不但会给孩子带来畏难情绪和过大压力,而且由此产生的长期的失落会让孩子失去信心,影响其性格的发展。因此,父母制定的目标要适宜自己的孩子,要给孩子创造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也可以把长远的较高的目标分割成一个个循序渐进的小目标,让孩子在收获自信的同时也收获愉快。
用攀比心理来促进孩子的进步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如果孩子的攀比心理膨胀到一个很高的程度,比如为得高名次而学习,以超越别人为最大荣誉,这样的行为就不可取了。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应从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拓宽孩子的心胸,让其了解比较是为了进步,而进步不只是为了与人比较,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与才干。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的个性、发育程度各有不同,不能单纯去比较。激将法是把双刃剑,既可以刺激孩子的好胜心,也会给孩子造成沮丧和自卑。父母不妨用孩子的进步和他过去的不足来比,用孩子所取得的成绩来激励他自己。
从我个人教育女儿的经历来说,因势利导,“顺木之天”的比较,能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把潜能发挥到比较充分的程度。
由于我工作调动,女儿7岁时随我来到苏州,就读于一所小学二年级,可是她第一次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我和她妈妈并没有责怪她,而是鼓励她迎头赶上。第二次考试下来,女儿的成绩比上次有了较大的提高,我对她说:“只要你比上一次有进步,就是成功!”就这样,孩子的信心不断地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了,成绩一次比一次好。
分数和名次固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孩子的智力水平,但不是绝对的。要鼓励孩子去发现或提出自己的构想,然后灵活运用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评价系统要有发展性、持续性,不要局限在学习成绩的小框框里。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学会接纳自己,发挥自己的能力,在未来的生活中,让孩子有多元发挥。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个性的区别。这也是孩子的自我价值所在。父母对孩子的接纳,承认他所拥有的独特权利,孩子才会自信地将自己的差异性、独特性最完美地体现出来。
玩对孩子来说,就像阳光、空气、水..[详细]
养宠物就像养小孩一样,在小孩出生..[详细]
学校陆续开学了,恭喜您家的宝贝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