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保护好宝宝的物权意识!
  • Tag:父母,健康,家庭,教育,礼仪,物权,意识 已阅读: 作者: 添加日期:2013-04-23
  • 案例一:我的东西谁也不许动

    两岁半的嘟嘟在家里是个“小霸王”,只要是他的东西统统不让别人碰,就连爸爸妈妈也不例外。早上起来,妈妈帮嘟嘟整理被子,嘟嘟拦在妈妈面前说:“妈妈,这是我的床,你不可以动!”妈妈耐心地对嘟嘟解释:“妈妈知道这是嘟嘟的床,妈妈在帮嘟嘟叠被子。”可是嘟嘟依旧不依不饶,只好等嘟嘟去吃饭了,妈妈才偷偷地、迅速地把床铺整理好。

    分析: 2~3岁是宝宝物权意识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宝宝就像嘟嘟一样,完全是一个“小霸王”的样子,把自己的东西管得特别牢,谁都不能碰一下,一旦动了他的东西,就会发脾气、大哭大闹。爸爸妈妈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宝宝自私的表现,也不要跟宝宝太较真,对宝宝进行批评教育。这样会让宝宝产生反抗心理,为了保护自己的东西不被侵占,从而采取更加激烈的方式来对抗,甚至会产生暴力倾向。

    对于这个时期的宝宝,父母应该采取温和的态度,首先肯定宝宝对物品的所有权,安抚宝宝的情绪;其次再向宝宝讲道理,告诉他为什么会动他的东西,爸爸妈妈虽然动了宝宝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还是属于宝宝的。如果宝宝还是不能接受,那就暂时放弃,不要跟宝宝对抗。等过了这个年龄段,宝宝自然会放开这些“占有欲”。

    小建议:抓住敏感期培养物权归属意识

    宝宝的这种物权意识也不是一无是处,爸爸妈妈可以借机对宝宝进行物权意识的教育,让他进行物权归属练习,养成物归原位,物归原主的好习惯。既然你的东西不准任何人动,那么宝宝要学会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玩好以后要全部放回游戏区、每天起床以后要自己叠被子。父母可以制定奖惩规则,并且切实遵守。如果宝宝每天把自己的东西归纳收拾整齐,那么就要鼓励赞扬他,让他有坚持的动力。如果没有完成任务,那么就要进行惩罚。

    案例二:我不要的东西也不能送给别人

    诗诗从小喜欢玩洋娃娃,亲戚朋友知道诗诗这个爱好,逢年过节就给她送洋娃娃,家里的洋娃娃都快没地方放了。妈妈觉得诗诗的洋娃娃太多,就把一些她不经常玩的洋娃娃准备打包送给表妹。诗诗知道以后,哭喊着说:“那都是我的娃娃,你为什么要送给别人!”妈妈最后无奈,只能把打包好的娃娃一个个放回去。这些娃娃诗诗除了抢夺那天紧紧抱着外,以后再也没有玩过。

    分析:当宝宝有物权意识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去冒犯他的“领土”,更不能强迫宝宝跟别人分享他心爱的东西。这个时候的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反抗期,特别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会把所有属于自己的物品都贴上一个无形的“物权”标签。他会坚定不移地认为,这些东西是我穿过、用过和玩过的,是爸爸妈妈或别人送给我的,就算我不用也不能给被人,这是我的自由。

    小建议:物权宝宝也要学会分享

    但是家长也不能纵容宝宝养成骄纵、独霸的性格,有些玩具如果宝宝确实不再玩了,就应该进行整理,把它们送给需要的宝宝,但是态度一定要温和。家长可以事先跟宝宝说有些小孩子没有玩具非常可怜,他们一样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却没用衣服穿,没用玩具玩,而自己有那么多好东西,要拿出来和他们分享,让他们也像宝宝一样幸福。然后允许孩子挑选出他最舍不得的玩具,把这些玩具保存起来当作纪念,然后剩下的玩具送给贫困区或者灾区的小孩子。

    案例三:他抢走了我的自行车

    菜菜很内向,胆子很小,平时出去玩也不敢跟人交流。爸爸给菜菜新买了一辆小自行车,他喜欢得不得了,经常一个人在小区里骑来骑去。亮亮看到菜菜的自行车,非常羡慕,于是趁菜菜不注意时,把菜菜推倒在地,把自行车抢走了。菜菜不敢追上去,只是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妈妈循声赶出来,又不好意思去跟亮亮要自行车,就安慰菜菜:“亮亮就是借你的车子玩一下,一会儿就还回来的,没关系。”

    分析:对于像菜菜那些自我意识薄弱,内向又总是受欺负被人抢玩具的宝宝,家长不能一味地让宝宝忍让,这样会让宝宝失去安全感,且长大以后不敢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利。

    小建议:帮助宝宝保护自己的东西

    要让宝宝知道,东西是属于他的,他有权利决定要不要跟别人分享。如果小朋友是善意的,且用商量的语气,那么宝宝应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美好的事物;但是如果小朋友是恶意抢夺,那么就要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求对方归还物品,在自己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借用。菜菜妈妈如果不好意思去问亮亮要回自行车,就应该鼓励菜菜去跟亮亮要回来,或者让菜菜跟亮亮商量好,等菜菜玩好以后再借给亮亮,而不是纵容亮亮这种抢夺行为。

    如果是在家里,家长也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给宝宝设置一个他自己的小天地,存放他的玩具、书籍等。如果宝宝不同意就不动他的东西,如果要动必须经过他的同意,并允许他说不。这样宝宝就会学会尊重他人,他想动别人东西的时候,也会像爸爸妈妈那样经过询问,征求对方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