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常儿童之超常教育法则
  • Tag:超常儿童,神童,天才,教育,父母 已阅读: 作者:互联网 添加日期:2012-11-11
  • 超常儿童,通常是指那些聪慧过人的儿童。而超常儿童的科学界定,则需要借助于测验的结果来进行评判。例如,就某一个同龄群体而言(如所有十岁儿童),智力水平有高有低,智力测验结果表现为一个近似于正态分布的曲线。这其中,智商(IQ超过130)极优秀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超常或天才儿童。属于超常的人比例不高,一般占同龄人的2.2%左右。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深化,对超常儿童的理解已经不仅局限于智力范围,而且扩展到智力与心理品质协调发展的范畴,包括一些特殊领域的超常能力,如特殊学术才能、文学艺术才能、运动才能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超常儿童理解为:在心理素质上明显超过同龄常态儿童,并有实际成就或具有某些特殊才能的非凡儿童。

    超常儿童的心理特征

    超常儿童最突出的特点是,认知能力(或智力)优异。大多数超常儿童感知能力强,短时记忆能力和长时记忆能力过人,有些儿童甚至过目不忘;他们判断敏锐,理解能力强,许多问题一点就通;逻辑推理严谨,反应速度快,大多数人语言表达流畅。

    超常儿童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发展不平衡。超常儿童普遍具有特殊的兴趣和爱好,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他们的发展态势并不一样。一些超常儿童学习主动自觉,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自信,有独立性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另一些超常儿童兴趣飘忽不定,要靠老师或家长监督,学习和行为表现时好时坏,情绪易波动;还有一些超常儿童在智能表现优异的同时,性格或行为、习惯的某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如自私、自负、孤僻、严重说谎、不合群等,这就影响了他们的超常发展和成才,甚至会成为利用高科技犯罪的罪犯。

    个性方面,根据美国的研究,超常儿童性格内向者占60%,比普通人群中性格内向者占30%明显要高。内向者通常不善沟通,不喜好交往,因此超常儿童同伴关系较差;另一方面,内向者喜欢思考和反省,往往表现出较高的学业成就及学术贡献。优异的认知能力加上偏向独处和反省的性格特点,使常人对超常儿童更难把握。

    超常儿童需要帮助和促进吗

    一般认为,只有弱者和学习不利的人,才需要我们给予帮助和促进。事实上,由于超常儿童与同龄常态儿童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超常儿童也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对他们进行帮助和促进,主要是根据他们的特殊需要、潜力、水平和特点来实施真正的因材施教。

    如果以2%的比例估算,目前我国大约有几百万名超常儿童。然而,由于分层教育的缺乏,大多数超常儿童在幼儿园和中小学阶段并没有得到什么特别的促进,因而他们也没有什么优异或特殊的表现。由于这些孩子在认知上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加之其独特的个性特点,他们时不时成为班里的小丑,出现各种各样的怪异行为。低要求、低挑战性的教育使他们感到无聊乃至压抑。长此以往,这些超常儿童就会被平庸的教育消耗和埋没,最终“泯然众人”。

    呼唤超常教育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超常儿童全面发展的沃土。就父母而言,最重要的是善于观察和发现孩子智力发展的苗头和倾向,及时创造条件加以培养。

    唤起超常儿童的好奇心。对希望孩子掌握或探索的知识与技能领域,可巧设悬念,唤起他的好奇心,让他带着问题去思考。

    培养超常儿童的意志品质。超常儿童不能成功的要素之一是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经常向儿童提出必须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这对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增强他们的毅力极为重要。

    培养超常儿童的理性思维。当儿童面临失败时,要及时帮助其解除对失败的恐惧心理,摒弃“我不如别人”、“我学不会”这一类非理性的思维。

    就学校教育而言,可以为超常儿童制定个别教育计划(IEP),实施个别化教学。个别教育计划,应由教师、父母以及教育心理专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学习状况来共同制定。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学生应达到的短期阶段性目标和年度目标,计划实施的开始日期和持续时间,以及相应的评估计划等。允许超常儿童提前入学、插班、跳级、进入超常儿童实验班,或在同龄班得到良师的个别指导等。

    为超常儿童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例如,可以借鉴“同伴心情交流法”,定期将这些在某个领域有特殊发展的超常儿童集中在一起,彼此分享经验与情感。还可以在寒暑假为超常儿童创设假期学术活动,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内、更广的区域空间范围内,通过不同学科、不同知识和技能领域内的交流与分享,为超常儿童提供更为宽广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