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九月,家有学龄前幼儿的爸爸妈妈最担心的就是:今年该上学了吗?孩子什么时候该上学?没有标准的答案,但的的确确困扰了同样身为母亲的我。上学的时间没有一定的行程表,也不是通用单一的标准,而唯一能判断孩子是否准备好开始进入学校生活,只有父母最清楚。
别人的价值,不等于你的价值
当大家一窝蜂的让孩子提前就读时,许多父母心中都想:「某某的孩子两岁开始学英语,我的孩子是不是输在起跑点了?」很多不安的情绪浮上心头。尤其近年来,许多业者搭着医学研究的顺风车,大力推广「全脑开发」、「资优数学」等等,让许多家长更为之起舞,注入了时间和金钱,只为了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生活中比别人多一点的机会。
让孩子上课时间多过于亲子相处时间,反成为一种隐性的伤害。真正的早期教育应该是发生在家庭中,经由与爸爸妈妈的互动经验,刺激孩子的感官系统,让孩子喜欢探索、喜欢与人互动、对身边人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孩子而言,这些生活中的经验远比课堂的课程来得更有影响力。
评估孩子的心理和生理能力
在和许多爸爸妈妈讨论「为何送孩子上学的原因」过程中,常常听到因为不会教孩子、孩子自理能力差、在家不听话等原因。原来,许多父母把幼儿园当成了训练场所,过度依赖老师,当孩子上学时间久了,弹性疲乏了,老师最后一道防线失效,这时,谁来扮演教育孩子的角色呢?
当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便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者,不论单薪或是双薪家庭,同样地都必须负起教养的责任与义务。从培养自己穿脱衣物、吃饭,到口语与情绪的表达,都是孩子应该在家庭中养成的基础能力。当孩子能具备基础的生活自理能力时,面对学校生活便具备多一些的自信心,也更快将焦点放在学习活动与同学相处上,更快适应学校团体生活的型态。
因此,在决定送孩子入学时,提前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而非全然依赖老师的经验,才是帮助孩子顺利进入团体生活的关键要素。
尽可能找一所放心的学校
面对招牌林立的各式幼儿园,要从中选一所「价格合理」、「深具口碑」、「软硬件具有水平」的学校是所有父母的目标。因此,做足功课、花时间询问比较是必经的过程。建议爸爸妈妈利用网络搜集多方的信息,了解学校是否符合规范完善的教学理念?师生比例是否合理?收费标准、饮食是否透明化?都是选择学校的参考依据。
曾经遇到一对父母亲在仓促中将孩子送进学校,结果孩子入园后性情大变,不但沉默寡言,情绪起伏也难以捉摸,父母相信学校的说法,认定是正常的适应过程,未加留意。半年之后,孩子不但没有进步,反而缺乏安全感和学习动机,在多方建议下,父母开始每天关心孩子在校的生活,几经推敲,才知道老师会以言语恐吓孩子,甚至关在黑暗的地方请孩子自省。虽然,很快的将孩子转换了另一所学校,但是负面害怕的印象已烙印在孩子的心灵中,需要更长的时间与引导使其适应学校生活。因此,找到放心的学校,再放手,是让孩子和父母都安心的重要条件。
放手,是保持适当距离的关心
民间流行学校装有「摄像头」系统,让家长随时可以掌握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很多爸爸妈妈亦把这项列入选择学校的优先条件之一。但是,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我们上班时,老板无时无刻站在背后监督着,会增加工作的效率?还是让员工惧怕而更退缩?教学,是一项专业工作,也是一门艺术!每位老师都有不同的特质与才华,给老师适当的空间,才能让其自然地展现教学上的独特性与优势。
爸爸妈妈可以利用网络、电话,关心了解孩子上学适应的情形,过度的介入孩子学校生活,不但忽视了孩子的适应能力,反而让学校及老师增加负面观感,许多强势的父母,会让老师形成退避三舍的逃避心态,老师担心惹麻烦而减少与孩子的互动,最后,夹在中间的孩子变成了最大的输家。
孩子迈入学校生活的阶段,不是换了施教者,而是父母增加了一个新的教育伙伴!保持用心与正向的态度,就能成就孩子快乐上学的理想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