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识字不能“一刀切”
  • Tag: 已阅读: 作者: 添加日期:2012-08-21
  •   拼出名堂

      《拼玩识字》源于陈淑红教女儿识字的经历。“田字不透风,十字在当中,十字推上去,古字喝一盅”这些民间酒令,陈淑红脱口而出,她说,正是民间酒令对汉字的巧妙拆解,引发了她琢磨汉字结构、研究汉字笔画。

      1995年初,陈淑红为她的“拼字玩具”申请了专利。十多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完善其识字法的努力从未间断。从单纯的卡片、单色的笔画,到五彩的笔画和匹配的儿歌,以及相应的口诀,他们让识字变成了,让阅读更早地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陈淑红的《拼玩识字》法将汉字拆分成61个笔画,64个偏旁部首,128个字块,运用这些部件可以拼出数千个汉字。将一组相关汉字的字形特点用儿歌形式表现出来,孩子们记住一首儿歌就记住了一组汉字音、形、义的区别和联系。这样,由“一个字变成一串字,一串字带出一片字”,实现“变单个识字为成串识字”,孩子们边念边摆,在游戏中快速识字。

      近年来,人们注意到,近现代以来那些学贯中西的学者们,普遍启蒙很早。对于这一传统,未必要激进地全部扔掉。

      在已故科普作家高士其的儿子、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高士其基金委员会秘书长高志其看来,陈淑红找到了汉字拼拆的规律,将一种思维科学转变成了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技术,很有可操作性。

      原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语文特级教师陈树民撰文说,汉字要认识到2000多个字才能开始阅读,而识2000多字,按一般课本的编法,需要4年时间。这样,识字了拖住阅读的后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陈树民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幼儿识字的情况正悄然发生变化。今天,汉字已经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认字低龄化,是现代社会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

      还有专家提出,只要不强迫,不以识字多少作为衡量孩子,提早识字没有问题,对认字年龄也不用“一刀切”。

    当前页:2/2 [1] [2]  上一页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