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1866年英国的约翰唐( John Langdon Down)医师首次归纳出一群同样有宽眼距、扁鼻梁的特殊脸孔表现,且合并学习障碍与智力不足等情况的人,也就是后来被称做「唐氏症」的这个疾病开始,医学界就开始与它展开一波又一波的缠斗。约莫50年前,确立了唐氏症的病因─第21对染色体多一条。由于唐氏症没有预防的方式,也没有有效的治疗,加上发生率高达1/800,因此,如何做到「产前」诊断,就是唯一不二的得胜法门了。
那如何得知肚子里的宝宝是不是唐氏症呢?当时的医生开始做羊膜穿刺(抽取羊水)、绒毛膜采样(抽取胎盘组织)等检查,获取胎儿的细胞,进而检查染色体,数一数第21对染色体有没有多一条。只是,羊膜穿刺这一类的检查,是属于侵入性检查,会有破水、流产等风险。而且产生风险的机率高达1/270,当时,因为做羊膜穿刺破水、流产的孕妇(1/270),竟然比检查出胎儿罹患唐氏症的比例(1/800)还要高!一项检查的坏处多于好处,这完全是违背了医学的逻辑。
所以,后来医学常规就变成了只对「高龄孕妇」做羊膜穿刺,因为高龄孕妇得到唐氏症宝宝的机率,约略与抽羊水的风险相当,请她们做检查,比较符合医学的逻辑。
只是,这样并没有解决问题,因为唐宝宝超过半数是非高龄的孕妇所生的。唐氏症的出生率并没有显著下降。
从公元1990年左右开始,唐氏症的检查有了新的发展。科学家发现,如果孕妇怀有唐氏症胎儿,在母体内的某一些化学物质会比较高或比较低,所以,我们亦可以藉由抽血的检查,估算出怀唐氏症的机率有多高。
此外,唐氏症胎儿在妊娠三个月左右时,后颈部的地方会有比较明显的水肿现象。所以,我们可以藉由超音波的检查,测量它的厚度,来估算此胎为唐氏症的机率有多少。后来,又陆陆续续发现其他的指标,比方说胎儿鼻骨的长度、静脉导管血流的变化,也可以做为判断唐氏症的依据。
于是,我们搭配抽血与超音波,发展出一套「唐氏症筛检」,有所谓「初期」唐氏症筛检(11-13周)与「中期」唐氏症筛检(16-18周)。更可以整合这两项检查,让侦测率达到95%。
百分之九十五!百分之九十五代表什么涵义呢?涵义有二:第一,与一百年前相比,唐氏症的出生率大大降低了,以往台湾每年粗估会生出300个唐宝宝,现在可以只生下15个。第二、需要做羊膜穿刺的孕妇比例也大大降低,发生破水、流产的个案也变少了,按照这样的模式,台湾约只有10000名孕妇需要接受羊膜穿刺,发生风险的个案也降到40位左右。
至此,医学对唐氏症的奋斗已经完成了吗?当然不是!想想,那出生的15个唐宝宝,会给整个家庭造成多大的负担?再想想,那些破水、流产的孕妇,心会有多痛,会多么懊悔做了羊膜穿刺?
正因为如此,早在十几年前,全世界顶尖的科学研究中心,就已经开始朝向一个「100%准确,又100%安全」的唐氏症产前检查在努力了。一开始,许多人把目标放在母体血液、阴道分泌物中的胎儿细胞,但是,这犹如要在一片沙滩上找一颗钻石,是何其的困难啊。当时,很多科学家都放弃了,认为这是个没有希望的研究。
所幸,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Dennis Lo)教授(我深信他未来一定会得到诺贝尔奖)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孕妇血浆中胎儿的DNA片段,竟然高达5%以上。拜人类基因定序完成与先进基因序列分析仪器的问世,配合卢教授团队的发现,让这项所谓医学的梦想,竟然在21世纪初就达成了!
妊娠期妇女常因一些异常情况或疾病..[详细]
当宝宝八个月大时,母亲会发觉愈来..[详细]
宝宝在牙牙学语时期其实已经开始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