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是一个完美的人,他听话懂事,不吵不闹,不会乱丢玩具也不会把饭粒撒的到处都是;做事不拖拉,能自己穿衣服裤子还帮着爸爸妈妈整理桌子;他不会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或者是争抢玩具。但是真的是“别人家的孩子”是样样好吗?为什么爸爸妈妈总觉得自家的孩子不如人家呢?
“比较心理”的3重罪
1、差别对待刺伤孩子的心
家长们在将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对比的时候,总是看到别人的闪光点而忽略了自己的孩子的优点,甚至故意放大别人的优点试图提醒自己的孩子。这种方式的提点非但不能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还会在不平等的对比过程中渐渐丧失自信心。这样的攀比心理容易让孩子产生嫉妒、自卑等心理,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场景一中的可可妈只顾着热情招待客人,而忽略了孩子作为“小主人”应受到的尊重和重视,无视他的感情,让可可认为自己是不被爱和被排挤的对象,就会产生躲避小朋友的行为,还会占据自己的物品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2、补偿心理换来得不偿失
一些家长将未能实现的愿望投射在孩子身上,不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忽视孩子自己的性格特点,结果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场景二中的小杰妈按照自己预设的轨迹要求小杰学习,和小杰自身喜欢观察探索的性格完全相反,无形中已经产生了母子隔阂,导致之后小杰产生想要学习书法的念头,也因为逆反心理而放弃了。这种本能的自我评价,在童年阶段就被剥夺了。长大后会产生对自我认知失去信心,习惯听从别人的评价来看待自己。因此,家长们应该多听取孩子的意见,让孩子自己尝试各种学习内容,找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3、牺牲自家孩子的利益
家长要用公正客观地眼光看待孩子玩闹产生的问题,不能用打骂自己孩子来平息纷争,这不仅委屈了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失去家庭安全感,还丧失了孩子对家长的信任,从而对家长的劝解产生抗拒。场景三中悠扬爸不分青红皂白就责怪悠扬,并用暴力来惩罚孩子,结果导致悠扬越来越叛逆。当他和其他孩子发生纠纷、谁也劝服不了对方时,就会把从爸爸这里得到的暴力转嫁到其他孩子身上。其实孩子之间的游戏有自己的规则,只要在适当时机告诉他们如何制定合理的规则以及如何解决冲突就行,不要过多干涉。出现问题后,家长要及时跟孩子沟通,听取多方面的说法。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也要保护孩子对家长的信任。
场景再现:
场景一:家里来了客人,可可妈忙着招呼,倒茶送水,还把可可爱吃的零食都拿出来招呼小朋友。“可可,还不快把沙发上的书收好!又放得乱七八糟!还有你那个新买的玩具车呢,拿出来给人家玩啊!”妈妈当着客人的面大声呵斥着。等客人们就坐以后,可可妈看着客人的孩子止不住地夸赞:“你们孩子真是懂事,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饭都吃得干干净净,我们家可可要是有你们孩子一半懂事就好了……”
后果:可可渐渐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自己的玩具看管得很紧,不准别人碰,不愿意和别人一玩;有时候和爸爸妈妈散步,看到别的小朋友,可可就赶紧拉着爸爸妈妈离开。
场景二:小杰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经常是手上的事情还没做好,又想着新的玩意儿了。小杰妈是老师,希望让儿子能安静地学画画、背唐诗,可小杰却偏偏喜欢在公园里翻翻土看看蚯蚓。妈妈看到小杰捣鼓一些在她看来不务正业的东西时,就唉声叹气,感叹隔壁家的小孩又会背唐诗,又会念英文儿歌。
后果:妈妈总是说小杰不好好地学习,时间长了小杰变得叛逆了,本来喜欢的书法也放弃了。小杰告诉老师:“反正我也学不好。”
场景三:悠扬爸真是头疼,这已经是这个星期邻居第三次告状了。悠扬又欺负隔壁小朋友。悠扬爸当着邻居的面痛骂儿子一顿,还逼着悠扬去跟小朋友道歉。为此,悠扬的小屁股甚至挨了几次巴掌,可是下一次,还是会有邻居上门来告状。
后果:悠扬和爸爸的关系不好,见了爸爸就跟老鼠见了猫似的,而且悠扬和小朋友闹矛盾的频率越来越高。
合理比较有诀窍
与其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比较,设定一个不合实际的比较对象,不如让孩子和自己比较,这样的激励作用更大。在孩子需要改进的方面设定一个目标,鼓励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只要比昨天的自己做得好就行。比如,孩子静不下心来看书,就记录下他每天看书的时间,只要能稳定在一个时间段或是比之前看书的时间长,就要及时表扬。
合理的比较是对孩子健康公平的爱护,家长们应该给孩子提供正确的评价机制,让孩子全方位地认识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拿孩子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相比。取长补短,发现孩子的优势加以引导,才能让孩子满怀信心地健康成长。
玩对孩子来说,就像阳光、空气、水..[详细]
养宠物就像养小孩一样,在小孩出生..[详细]
学校陆续开学了,恭喜您家的宝贝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