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龄幼儿也能当作家
  • Tag:幼儿,学习,家庭,教育,作家 已阅读: 作者: 添加日期:2013-04-23
  • 写作向来是小孩厌烦,大人头疼的一件事,很多中国的孩子不得不报各种培优班来加强学习,但是往往事倍功半。下面一个妈妈和国外小学的经验值得大家借鉴。

    从一句哄骗开始

      蒋方舟七岁的时侯,开始享受人生中第一个漫长的暑假,过起了儿童式的“颓废”生活。我观察了一下,发现她每天的日常生活就像小狗一样:在席子上滚来滚去。生活的核心就是看每天18点开始的日本动画片《我叫小甜甜》。通常从下午两点就开始摆放零食和饮料,回忆和讲述昨天的情节,做好看电视的各项准备。

      这样过了几天,我开始觉得不妥。把她叫到跟前说:“你知道吧?国家政府规定了:每个小学生到毕业时都要出版一本书,不然不发毕业证。”

      她一下子惶恐起来说:“啊?那怎么办?要是写不出来,会不会被警察抓起来?”

      我一看恐吓奏效,便进一步说:“哎,当然会的。不过,我在报纸上看到,法国有个八岁的小孩,跟他爸爸合写了一本书,不然我们俩也合写一本怎么样?”

      大概是怕犯法。蒋方舟说:“我不跟你合写,我自己写。”

      我说:“那好吧。这个暑假就开始写,写书很慢的,不然到毕业来不急了。”

      ——其实,这个恐吓的办法,我想了几天。

      理由一:任何学生,作业只会听老师的吩咐,家长额外布置的,谁肯做呀?更何况是作文这么费心劳力的事!如果等她过完暑假明白过来,死也不会写的!

      理由二:她在放暑假的第一天完成了全部语文暑假作业,第二天完成了全部数学作业。她的小心眼大概盘算着:这样就有整整50天时间用来看电视了!我想:想得美呀,这可不成!

      理由三:我看了她的暑假作业。我对小学课程的少慢差费(不是指老师的水平,而是课程安排),极其吃惊:居然还没学写字!

      她在学前班学了一年拼音,上小学又学了半年。拼音需要学一年半么?我将这个疑惑说给一个小学老师听,她说:“那有什么稀奇,打好基础么!‘a’要学一节课,a——a——a,先念,再写。全部掌握牢靠了,再学‘e’,e——e——e,又是学一节课。”

      小孩子真的只有这么低的智力么?我完全不信。方方两岁时,我用两个月抽了点空教识字而已,就一举解决了方方的识字问题。小孩子只要掌握极少的技能,就能做出规定动作以外的奇妙动作。

      再问什么时候写作文,要二年级或三年级!要求写多少?一两行字不嫌少,二三百字不嫌多!那什么时候才能写像模像样的文章?就我的工作经验看,有的同学到高中毕业还话不成句!小学或许还能写几百字,到高中毕业,学了十年,反而成了作文的贫困户,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了!一想到这个,就觉得可怕!

      我专门到书店,调研一下三年级的优秀作文是什么样子。果然看到了一位特级教师指导编撰的《一句话作文》。例如

      “今天,我去动物园看孔雀,孔雀开屏了,像仙女一样。”

      有些字还是用拼音代替的。我很不屑。口头说话一分钟,可以达到200字。讲十分钟的故事,记录下来就是2000字。9岁孩子的口头表达,我是领教过的,相当丰满活泼,绝不是“一句话”这样的水平。小孩子写作文无非是记录,从口头到书面,竟需要制造这么高的坡度,让孩子慢慢地爬吗?如果一句一句地爬,何时才能爬出个完整饱满的文章啊?

      如果打破那个法国小孩的低龄出书记录。就是说,方方必须马上学会写字。中国字,显然比外国字繁难。

      我把吃饭的方桌收拾了一下,就做好了让她写书的准备。此时,她根本连字都不会写。

      我家的墙上,至今还留着她小时候用铅笔练“字”的淡淡痕迹:1、2、3、4……。除了1和8之外,所有的数字,全部写反。应该面向左的都朝向右,反之亦然。拼音也是一样,b写成d,p写成q。不知道她的脑筋怎么长的。大概左脑右脑都长反了方向吧。

      我找出一个很厚的硬皮本,翻到第一页,说:“第一篇起什么题目?”

      她说:“就叫《光荣传统》吧。”

      这四个字,就写了20分钟。因为她根本不是写字,而画字。每个字,我都翻开字典给她看,她看一眼,只能记住一两个笔画。一个字,要看几次,才能完全写在本子上。笔顺是不管了,很多字,写出来都是缺胳膊少腿的。我都不管,画得有点像这个字就行。

      写了几十个字之后,我也有欣喜的发现,那就是:不必每个字都要翻字典。比如“一天”这样简单的字,虽然从来没写过,但她是认识的,所以能写。像“光荣”这样的字,多写几次,也就不用查字典了。

      一个字,重复写过三次以上,她就永久会写了。当孩子不借助字典,正确地写出汉字的时候,自己也是很得意的,潜意识里觉得自己聪明无比。

      但是,写文章的过程实在枯燥。那天我们俩表现出的毅力,简直不堪回首。现在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实验第二回了。也不提倡别的家长实验。处女作400来字,写了整整8个小时。那时正是酷暑,我们坐的凳子全部汗湿,中间也没有吃饭,只是不停地吃西瓜,冲凉,要不就带她出去转一圈。

      为什么写了8个小时?我有个固执的想法:无论如何,我不替她想一句话,也不替她写一个字。最重要的是,我不允许她用拼音代替生字。那时,老师提倡用拼音代替不会写的字,但是我坚持“重复三次永久记住”的不成文的规律,这和识字一样,是很重要的关口,必须突破。否则一遇到不会写的字,就扔下了,长久地不会写。何况,一篇文字和拼音错杂的文章,就是这样的:

      “我们yao向leifengshushu学习。”

      简直莫名其妙。孩子对汉语的语感,还没有好好地建立,就被彻底破坏掉了。

      孩子正在积累汉字,错字频出是非常正常的。按倒葫芦起来瓢,这个字写对了,那个字又写错了,必须是在不断的使用中,渐渐减少错字量。到了初中,错别字,还会零零散散地出现,要求孩子一次写对,永不出错,是不顾现实的。许多家长和老师认为,写错字,是孩子不细心造成的,所以罚他写,令他警醒。其实这未必和细心有关系。它只是和大脑皮层里,我们未必清楚是怎么回事的识字反应有关系。不是靠坚强的意志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比如“玩”的“王”“元”左右顺序颠倒的情况,在孩子 5、6岁左右是最常见的。

      方方初期写的错字,我从来不要求她改,只是告诉她哪里错了。还有个好办法,就是把错字和正确的字并排放着,让她自己找不同。只要第二次写的时候,没有出错,就永远也不会再写错了。

      方方的第一篇作文,又工整又脏乱。工整的是字,脏乱的是空白地方。画满了写作的时候画的小漫画。我把这篇作文看了又看。像卖鸡蛋的农妇一样,心算了一下,如果一个星期收一颗蛋,五年以后能积攒多少?——凑足一本书是绰绰有余的。

      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篇作文,方方也很开心,问:“一本书要写几篇?6篇够不够?”

      我当时乱报了一个数字:“100篇吧。”

      出书的想法,只有我们两个知道,没跟周围人说。那时,中国还没有低龄出书的例子,大多数人会认为我异想天开。但我相信自己绝不是胡来的。

    当前页:1/2 [1] [2]  上一页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