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所执行的器官移植、干细胞移植等医疗手术相当进步,但为什么无法治愈失眠呢?因为目前的医学研究对于人脑所知仍然有限,所以许多医生采取心理治疗无效,就直接开立安眠药来治疗失眠。不过,安眠药的副作用为头晕、倦怠、嗜睡、注意力不集中。
更严重的是,长期服用它会产生依赖性、上瘾,以后不吃就无法入眠。因为它无法治疗疾病的根本,也不能改善体质,因此病情可能每况愈下,由慢性失眠变成忧郁或躁郁症。
然而,为什么中医相对能治好失眠?其答案就在中医的望闻问切,因为中医在诊治每位病人时,都会经过望闻问切的程序,然后根据中医的理论与经验判断患者的体质,再依照不同的体质给予药方。当体质得到改善,疾病自然能够痊愈。
以我曾经治疗过的案例来看,失眠单靠安眠药控制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因为心因性失眠者的比例相当高,当人体失眠一段时间之后,其实已经严重危害健康。我认为此时不应该再吃安眠药,而必须靠身心调理来治疗失眠症状。
有鉴于此,我特地访问了胡文钟医师,向他讨教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并将他告诉我的中医相关知识编写如下,希望对读者有实质上的帮助。
中国医学论失眠成因
中医方面论失眠成因可分为心脾两虚、肝郁化火、阴虚火旺、心胆气虚、痰火扰心、瘀血内阻等类型。
失眠的病因主要为身体脏腑器官病变的影响以及七情所伤、思虑太过、劳逸失调、久病未愈、年迈体虚、饮食不节所致,其病变以心、肾为主,但与肝、胆、脾、胃有密切的关系,此类病因将导致人体的阴阳失其调和、脏腑功能太旺盛或不足,以致心神被扰而失眠。
患者依不同类型而出现的症状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心烦焦躁、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无力、头晕耳鸣、口干舌燥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医的治疗上以脉动的走向为原则,千万不可以单项药方治疗,而必须考虑身体各脏腑的变化,否则多次服用药方,依旧无法改善症状。
中医对于失眠的治疗着重于调理体质,通常以强化体质为治疗方式,故在治疗上会因体质的异动而调整药方。
中医和西医一药到底的治疗方式较为不同。在治疗失眠方面可配合针灸以加强效果,如心胆气虚可针灸心俞、胆俞、神门、印堂,同时配合耳针以胆、皮质下、心等穴位治疗。
谈失眠,不能不先从人类的生理特性谈起。人的基本生存模式跟所有动物一样,都是依靠饮食、休息、运动三种模式存活。若是运动过度会感觉疲累,而暴饮暴食会腹部胀满,一切均须讲求平衡,才能达到身心健全的状态。
一般来说,人体疾病大致上可以分为:器质性病变与功能性病变,当身体出现病症,就有可能引发失眠。
器质性病变为器官受到损伤而无法正常运作;功能性病变指的是大脑无法操控器官的正常运行。不过,若是长时间无法改善功能性病变,将会造成器质性病变,同时引发功能性与器质性病变。
失眠为疾病前兆
疾病的前兆经常为睡眠失调,因为大脑是很精细的组织,在人类的感知还没有明确察觉身体疾病时,由于大脑必须向人体透露警讯,便促使人们在夜里出现无法放松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失眠。
以中医的理论来说,人类藉由三种能量以维系生命,此三种能量即为空气、五谷杂粮之气、肾间动气等,并由人类一切的行为活动逐渐消耗完毕,其中包含:工作、思考、说话、情绪、阅读、性爱、旅游、唱歌等外在表现,甚至连五谷杂粮及空气进入人体,经过内脏转化成驱动能量,都会消耗部分能量。
由此可知,若有外邪入侵而没有排出体内,只是以药物压抑的方式处理,到时将会衍生疾病;反过来说,如果养生得当就能像百岁人瑞般健康。
爱困小叮咛
什么是外邪?从字面来看,外邪就是「外来的邪气」的意思,而什么样的因素可以称为外来的邪气呢?凡是可能破坏人体自身的动态平衡,像是引起疾病的气候、微生物等因素,中医统称为外邪。
人体应该如何养生呢?「养生」二字,等于长期补充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因为能量并非一时半刻即可累积完成,而必须耗费一些时间,就如同邪气也会集结在体内。当体内的能量充裕后,大脑会将原本存留在体内邪气驱逐体外,整个人将会感到身心愉悦。以中医的观点来探讨,疾病进入体内的方式,分成下列四种。
一、透过空气相互传染
藉由空气或人群互相传染的方式为外邪入侵最普遍的管道,当自身的免疫系统低下或是体质脆弱时,人体最容易感染疾病。
二、长期偏食
中医有两种观点来说明偏食问题。第一,因为身体的需求,而喜欢吃某种食物,举例来说,如果体内缺少水分,就会透过口渴的方式发出信号,而缺乏糖分则出现饥饿感。不过,当人体大量摄取该类食物而产生满足感,之后会因为满足而出现排斥感,此为自然的身体现象,并不会损害健康。第二, 特别喜欢某种食物,长期食用也不会腻。
在中医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中毒。通常提到中毒时,人们会联想到烟酒与咖啡因含量高的食物,但是偏食在中医的观点上,即意味中毒。值得注意的是,若长期偏食不吃蔬菜,可能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便秘、情绪不稳定、眼睛疲劳、抽筋、嘴巴破、胆固醇过高、掉头发、骨质疏松症、记忆力减退、疲劳、动脉硬化等症状产生。
三、生活作息不正常
生活作息不正常将会使大脑紊乱而引发疾病,同时损伤人体的自律神经,使得大脑无法发挥联系器官的作用而造成疾病。
四、负面情绪
各种的负面情绪,像是生气、忧虑、悲伤、惊恐等,皆是由于各脏腑的虚损所致,也就是说,当体内各脏腑的气血平和,其所掌管的情绪,就能调和安适;而当虚损不足时,脏腑便无法善尽职责,便扰乱身心而形成病症。
举例来说,若是不同的负面情绪积郁在胸口,交互影响之下,可能会导致胸闷、痰多咳不出、咽不下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喘咳作痛。前述便是身心交互影响的见证。一般而言,喜悦较少致病,而惊恐致病最快,愤怒致病较重,忧思致病缓慢。
妊娠期妇女常因一些异常情况或疾病..[详细]
当宝宝八个月大时,母亲会发觉愈来..[详细]
宝宝在牙牙学语时期其实已经开始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