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宝宝有一个安抚的宝贝
  • Tag:安抚,依恋,恋物,宝宝 已阅读: 作者: 添加日期:2013-04-09
  • 你家宝贝的「宝贝」是什么?是安抚奶嘴、小被被,还是玩具熊?不要小看这些「宝贝」,它可是有神奇效用喔!
    很多小宝宝会在8个月至1岁间「爱」上一样物品,然后依恋它好几年,甚至会延续到长大。这些物品具有抒解情绪的效果,所以当宝宝倦了、妈妈不在了、感到生气时、害怕了,这些「宝贝」可以像妈妈一样的抚慰他们,就像是回到妈妈的怀抱一般。很多人都误以为「恋物癖」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征,事实上,这些「宝贝」反而可以帮助孩子从依赖到独立的蜕变中进行的更加顺利。
    所以,你可以放一些柔软、好抱、触感佳的毛毯或娃娃在他床上,帮助他养成「拥有宝贝」的习惯!
    依恋物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依恋物、依附物、过渡物、安全物、代替物、小毯子等,指的都是柔软的、幼儿容易抓、抱的物品,通常与触觉和嗅觉的刺激有关,能提供幼儿安全感和舒适感。

    有依恋物的孩子适应较差?
     幼儿依附小毯子或玩偶的现象,在欧美主流文化中十分普遍,几个研究皆发现,大约60%的幼儿,曾有依恋一样特定柔软物的习惯。然而大人对于幼儿使用依恋物的态度,在历史上却经历不少转变。截至目前为止,并没有研究可以证明,依恋小毯子的幼儿比较没有安全感或适应能力较差。反而是不少研究指出,依恋物在许多时刻可以辅助和陪伴孩子度过焦虑或挫折的情境。

    依恋物的正向作用
     依恋物可以是孩子生活里的好朋友。在必须和爸妈分离的情境下,例如上学或训练独睡,依恋物所带来的熟悉感,可以提供孩子慰藉和舒适感。近期的一个研究便发现,进行例行的身体检查时,允许幼儿携带依恋物到医院,有助于减缓幼儿的焦虑不安感。也有研究发现,依恋物对于幼儿在新环境里学习有帮助。研究者因而鼓励医院或幼儿园等场所,应该允许幼儿携带依恋物上学或看诊。然而,依恋物的安慰效力仍有其限制,通常只在轻微的焦虑状况下有效,对于会引发幼儿强烈情绪反应的情境,依恋物的慰藉仍比不上亲爱爸妈的安慰。


     近年研究发现,各文化中的幼儿有依恋物的比例并非举世皆同。在国内,幼儿依恋小毯子或绒毛娃娃的比例不似欧美普遍。比例上的差异,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亲子睡眠习惯的不同。在国内,幼儿和父母同睡(同睡一房或一床)的比率较高,但欧美主流文化多习惯让幼儿自婴儿期起便独自睡在一个房间。研究发现,在亲子同睡的文化中,幼儿有依恋物的比例,低于独睡的文化。

     另外一个可能原因是,在亲子同睡的文化中,幼儿的依恋物有时并不是一般欧美熟悉的填充动物或小毛巾被等。同睡文化里,幼儿的依恋物经常是主要照顾者本身,或与照顾者相关的物品。例如,有些孩子要摸着妈妈的耳朵或手臂才睡得着,有些孩子则喜欢用手指磨擦妈妈内衣的肩带等。

     虽然不少理论试图解释依恋物在幼儿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但为何有些幼儿有依恋物行为,有些则无,至今仍没有定论。对于已有依恋物的孩子,依恋物可在幼儿成长、学习独立的过程助其一臂之力。除了卫生上的考虑之外(如越来越多的过敏症),依恋物可以是小宝贝的好朋友,在孩子成长的路上陪他走一段路。

    幼儿依恋物的发展
     根据美国的研究,幼儿依恋物的发展有以下的趋势:
    ◎一岁:对于特定物体的依恋,通常在接近一岁时开始发展,对奶嘴的依恋则更早开始。
    ◎一岁半~二岁:对物体的强烈依恋从一岁半到两岁时达到高峰,一直持续到三岁多,之后逐渐消弱。
    ◎五岁半:幼儿的依恋物行为属于正常发展,在没有大人介入的情况下,通常在五岁左右慢慢消失。到五岁半时,少于8%的幼儿仍有依恋物行为。(数据源:盖尔儿童健康百科全书、心理学百科全书)

    给爸妈的教养小提醒
    ◎有依恋物的陪伴,可以让孩子更顺利完成阶段性的发展任务。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有恋物行为,不需强迫接受,也不需刻意剥夺,顺其自然就好。
    ◎不管孩子有多依赖他的依恋物,在他不开心或不舒服时,还是最需要爸妈的安慰与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