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口吃
口吃是一个复杂的言语障碍范畴,牵涉领域十分广泛,包含认知、心理、生理、情绪以及社会…等。轻微的口吃可能只是言语异常,在说话时,孩子很清楚自己想说什么,但同时又出现了结结巴巴、不流畅的现象,像是讲话讲到一半,有些迟疑,其他人可能不会察觉,而是认为他在思考。但是有些较严重的口吃孩子,在说话时甚至会伴随不自然的脸部表情或身体动作,如:用力眨眼、耸肩、甩头…等。
口吃出现的口语异常现象有许多,可简单分为:
插入语词:说话时,加入一些不应该出现在句子里的发语词。例如:我想要「嗯…」那个。
不合节律:一句话说到一半在不应该停顿地方,却突然暂停了。
重复字句:可指字、音、词的重复。比如:想要说「火车」,孩子却说:「ㄏ…ㄏㄨ…火车」,重复「ㄏ」这个注音符号的发音。
破碎的字:无法顺利完成一个词。例如:「玩…玩具」、「玩玩具」、「玩具玩具具」。
拉长音:字音虽不重复,但过分拖长,才带出下一个字。例如:「糖~~~果」
修正和改变:孩子可能发现说错了,可能是发音或语意上的。例如:「我要,我不要吃菜」。
在初期,多数口吃孩子的表现不太明显,随着情况逐渐严重,才会被发现。而且,口吃类型众多,必须透过搜集孩子语料,以专业判断才能发现属于哪种口吃。爸比妈咪要如何发现自家孩子是否有口吃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先观察孩子说话时,是否常常出现重复或拉长语音。
原因涉及多层面
目前语言研究学者对于口吃的原因并未抱持单一理论的想法,可从生理、心理以及认知…等方面来探讨。
生理观点
从生理观点来看口吃,可能会认为是孩子的大脑处理讯号的不协调或异常所造成。假如孩子罹患涉及大脑功能失调的疾病,如:脑膜炎;或是脑部曾受撞击,特别是脑部语言处理部位受损,就有可能出现口吃症状。
另外,遗传也有关系,根据临床经验发现,假如家族中有口吃亲戚,孩子也有口吃的比例会较高。而且,口吃受到荷尔蒙的影响,尤其是男性荷尔蒙,因此,口吃比例是以男比女高许多。不过,孩子有口吃不一定代表家族中的亲戚一定也有口吃。
心理观点
家有口吃孩子的爸妈,因为害怕孩子会一再口吃,因而给予较多的增强物。例如:当兄弟姐妹吵架之际,妈咪想说为了不让口吃孩子出现口吃状况,就命令姐姐要礼让妹妹,以致于妹妹觉得我这样一直口吃,可以得到许多好处;当孩子一出现口吃状况,爸妈就立即严厉指责,孩子感到害怕,变得不太敢说话,也累积了负向情绪。
或者有可能孩子说某个特定的字会口吃,加上家人又不断指责,久而久之,只要即将要讲到那个字,他就会开始紧张,因为想到爸妈反应,在恶性循怀之下,口吃现象可能更加严重或是干脆闭起嘴巴,不发言就不会出错了。
认知观点
当孩子说话的困难度超过自身的言语表达能力时,也会出现口吃现象。例如:正处于学习说话阶段的孩子,又想要模仿大人说话的复杂句型,就会有不协调,因而出现断断续续口吃的现象,这是2~3岁的孩子经常会遇到的情况。
突然受到惊吓,就口吃?
孩子会吓到口吃吗?当孩子情绪较紧张时,的确有可能因为突然受到惊吓而引起口吃,但只要稍微引导之后,应该就可以恢复正常。孩子不太可能吓到之后,就永远口吃,所谓的永久性口吃还是与身体的大脑一部分功能损失有关,爸妈不要太担心啰!
发展性口吃,只是过程?
上述提及,当孩子正值语言发展的时刻,想说的事物超过口语表达能力时,两种能力发展暂时无法配合,一时之间无法完整陈述,进而造成停顿或重复的说话行为,这样的不流畅现象并非真正的口吃,可能是「发展性口吃」。
在孩子正常发展的过程之中,时常会出现的口吃状况,大约70%的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及语言能力发展成熟,口吃现象会自己痊愈,不需要进行特别治疗;但有30%孩子会转变成永久性口吃,若字词的重复频率不减反增,可能会发展为真正的不流畅,这表示口吃现象不会再恢复了。
如何判断孩子的口吃是否将会发展成永久性口吃?即便连专业的语言治疗师可能也无法立即判断,而且目前针对于口吃的研究与治疗十分缺乏,大部分的研究是由国外而来,也不确定国外评估是否适用于台湾现象,但以现状来说,只能先参考国外信息。
区分发展性或永久性口吃,通常与孩子的年纪与频率有关,在口吃发生之后的20个月可以进行评估是否将成为永久性口吃。不过,每个孩子从发展性口吃恢复成正常的时间长短不同,一般而言,发展性口吃大概在发生后的3年内,会逐渐恢复。
发现口吃 先观察!
当爸比妈咪一发现孩子说话不流畅时,可以带着孩子至隶属于复健科或耳鼻喉科的语言治疗室来听取专业的意见,不过,除非是出现非常严重的口吃现象,否则通常治疗师会建议先观察孩子说话一段时间,并以正确的态度来与孩子互动。
倘若爸妈以正确态度与孩子互动之后,发现孩子的口吃频率慢慢降低,可能是属于发展性口吃;若是发现口吃频率仍相同或是越来越频繁,甚至出现用力的肢体动作,建议就要进一步接受检查,进而采取直接性治疗。
永久性口吃,只能控制!
基本上,永久性的口吃不会痊愈,只能透过学习方式来控制口吃症状,现今所有的治疗方式也是教导孩子一些控制口吃的方式,让孩子尽量减少口语不流畅,并且在出现口语不流畅时尽量表现自然。控制口吃良好的孩子,有可能在大部分时间还是可自然说出想表达的话语,只是遇到突发情境或是较紧张状况之下,还是有可能会有口吃,而治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在任何情境下尽量降低口吃频率。
搜集语料,做评估!
倘若孩子的口吃频率不降反升,或是出现用力的肢体动作,通常治疗师会先评估孩子的语言能力──理解与表达能力,因为有些孩子的语言能力较差,本来就会有说话不流畅的现象,如果理解与表达的语言能力都不在正常范畴,就会朝语言发展部分先做治疗;假如语言能力都与同侪差不多,表达却明显不流畅,就会搜集一些语料做进一步的评估。
当治疗师与孩子互动或游戏当中,进行观察及录音纪录,事后写成逐字稿,计算口语不流畅之频率以及观察是否有伴随紧张的动作,以评定口吃的严重程度。有些可能是处于某些特定情镜之下,孩子才较会出现口吃;或是怕生的孩子,来到陌生的治疗室不发一语,这时候就需要爸妈回家再协助录音,以纪录孩子的口吃状况。
常见口吃3情境
经由控制的孩子,在大部份的时间里是可以流畅的说话,但是哪些情境会让口吃孩子容易口吃呢?爸比妈咪可要注意喔!
情境1、快说啊 VS 慢慢讲
当爸比妈咪与孩子说话,遇到孩子还在思考,不要催促孩子:「说快一点!」、「你说什么?」在一旁催促的爸妈只会增加孩子的说话压力,越急就会越出错。也不要帮孩子完成想说的句子,「你是说巧克力吗?还是饼干?」…等帮他接话、替他发言,给予孩子时间与机会。
当孩子发生口吃时,爸妈无需刻意告诉孩子「你慢慢讲」、「别急」、「想好了再说」…等言语,因为口吃当下,可能孩子没有感觉到自己有何不同,或者根本不知道何谓口吃?反而是大人一直强调,孩子才会发现「我怎么会这样?」
很多孩子在这段期间都会出现口吃现象,经过了一段时间就会自行痊愈,假如爸妈过于强调,反而使得孩子感觉负向情绪。不仅是爸比妈咪,任何与孩子接触的大人,例如:阿公、阿嬷、保姆。如果发现孩子有任何口语不流畅时,就只要注意聆听孩子的说话内容,假装没事,让孩子说完即可,而不是刻意注意孩子的说话方式。
玩对孩子来说,就像阳光、空气、水..[详细]
养宠物就像养小孩一样,在小孩出生..[详细]
学校陆续开学了,恭喜您家的宝贝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