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时候,需要我们大人清理大小便,但是当他慢慢长大,特别是到了入园的年龄,就一定要会生活自理,即能自己吃饭、穿衣以及大小便等。
但是仍然有很多孩子,入园了,大小便不去便池,老师提醒他去大小便,不去,撕心裂肺的大哭。等起身离开做别的事情的时候,就全拉裤子里。碰到肚子不舒服拉的更多。不仅在幼儿园,在家,老师父母都得为他进行清理。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大人的日常生活,孩子也不舒适。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专家:
第一,可以肯定地说,在有任何压力的条件下,他是绝不会排便的。这是他的行为动机,也就是为什么老师或家长越要求他排便,他越不配合的原因。如果再向后追究有压力就不排便背后的深一层动机,就是很有可能他有过一次或若干次排便时曾伴随了极不愉快甚至恐惧的经历。因此导致了今天在压力下拒绝排便的行为。
请记住,对于儿童身上存在的任何心理、情绪或行为问题,第一步必须思考、追究和寻找其背后的动机,也就是原因。
而动机也无非有三种:先天的(生来就有的),后天的(环境的),以及先天和后天的混合影响
老师在寻找动机方面,必须有家长的配合,因为很多时候,家长比老师更了解孩子。找到了动机,我们才可以开始制定解决方案。
因此,第二,显而易见,如果我们能够创造一个没有压力的氛围,则孩子排便就会变得轻松容易,不会出现意外。
其实,家长可以回顾和总结一下,是不是每次孩子便到裤子里的时候,都是他没有压力和放松的时候?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我们的分析和推理就是正确的。
因此,具体方案应该是:
首先,找到他每天排便的大约时间;
其次,估计他要排便时,要求其他孩子和他一起上厕所,但绝对不要问他是否要大小便,也不要要求他大小便。而可以说:“你可以脱下裤子蹲一会儿吗?觉得没有什么你就可以起来,没关系的。”就是不要说“大小便”二字。一定要态度柔和。最好由他最认可的那个人来给他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一份发自心底的信任,会让孩子完全放松,从而轻松解决问题。
其可能的后果是,开始孩子也不会便,也同样还会继续便到裤子里。但即便如此,也绝对不要表现我们不耐烦甚至生气的态度。这一点至关重要。要说,“来,老师/妈妈帮你换裤子,这条脏了。”必须每次都有如此的耐心,他的行为才能发生变化。
其后,用同样的方式,每次为孩子创造无压力氛围,每次让同一个人帮助他,那么,大约在两周内情况会开始有好转,但可能不会彻底达到我们的目标。如果照此策略和方式继续坚持,大约最多在六周之内,则可以完全解决问题。别忘了,一定要将这个解决方案家长和老师共同实施。这样,效果更佳。
总结一下第二点,就是爱心,信心,恒心。具备这三个前提,塑造最后一定能够完成。因为,我们遵循了儿童行为塑造的基本规律。
玩对孩子来说,就像阳光、空气、水..[详细]
养宠物就像养小孩一样,在小孩出生..[详细]
学校陆续开学了,恭喜您家的宝贝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