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产儿出院前准备及居家照护守则
  • Tag:早产儿,黄疸,护理 已阅读: 作者:台湾长庚医院 添加日期:2012-11-22
  • (十四)预防针注射
      1.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若母亲HBsAg(+)HBeAg(+),则宝宝出生24小时内,不论体重多少,均应注射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2.B型肝炎疫苗:宝宝体重达2000公克以上时,可打第一剂B型肝炎疫苗, 隔一个月再注射第二剂,隔6个月注射第三剂。
      3.卡介苗:宝宝体重需达2500公克以上始可注射。
      4.白喉、百日咳、破伤风、b 型嗜血杆菌及不活化小儿麻痹五合一疫苗:早产儿在出生后满二个月就可接种第一剂,满四个月及六个月各接种一剂,满18个月再追加一剂。但若出生时体重太 轻,不足1500公克,则要延后注射;注射计划若因故中断,只要相隔时间不超过六个月,均视为有效,不必从头开始。
      5.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M.M.R)混合疫苗、日本脑炎疫苗接种时间和足月儿一样,可参阅儿童健康手册上的预防接种卡。
      6.实施预防接种有几个基本注意事项:
       (1)有发烧情况时,应延后接种。
       (2)有抽搐情况时,应延后接种,且要告知医师。
       (3)有使用一段很长时间的抗生素者,应告知医师以决定是否延后注射。
       (4)六个月内有输过血者,应告知医师以决定是否延后注射。
       (5)对蛋白质过敏者,应告知医师。
       (6)预防针接种后,应遵照指示注意注射后的反应。

    (十五)调整奶量
      1.增奶之原则
        (1)一次增加的奶量不可太多,约为5-10ml,随着体重的增加而调整。
        (2)每次增加的奶量,约维持1-3天。
        (3)若有异状,随时停止增奶量,待异状消失后再继续增量。
      2.评估标准:无吐,无胀,无拉肚子,精神状况不错,胃口没有改变,始可持续的增奶。
      3.注意事项:宝宝每一餐的食量皆不同,若不肯吃,就不必勉强,以免引起胀气,拉肚子或吐奶。如果宝宝的体重有稳定的增加,每日至少有六次以上的尿湿情形,通常表示奶量足够。

    八、早产儿居家照护-4
    (十六)肠绞痛
      1.生理性肠绞痛之特征
        (1)哭闹不安、躁动。
        (2)肚子胀气。
        (3)一直由肛门口排气(即放屁)。
        (4)双脚双膝屈曲至腹部,要将其拉下时,阻力很强。
      2.处理方法
        (1)藉由各种安抚的方法或器具来分散宝宝的注意力。此种的生理性肠绞痛,必须等宝宝约六个月后,就会慢慢改善消失。
        (2)贴身肌肤接触抱着宝宝,减缓肠子蠕动。
        (3)喂奶过程,注意勿吸入过多空气。
        (4)给宝宝做腹部按摩。

    (十七)宝宝的生长发育
       早产儿出院回家后,不论是生理的成长或动作的发展,都会比同时期出生的正常婴儿慢,所以我们要以「矫正年龄」来评估早产儿在婴儿时期的生长发育,「矫正 年龄」就是以早产儿出生后年龄扣掉提早出生的月份,如提早三个月出生的早产儿,在四个月时的矫正年龄只有一个月。大多数早产儿在一岁以前,就可以追上正常 婴儿的生长发育,极少部份的早产儿在二岁前,才追赶上正常婴儿的生长发育。故必须藉由定期儿童健康检查来加以评估了解,追踪婴儿的发展,其生长发育于六个 月前体重增加 20-30公克/天;身高增加为足月前1公分/周,足月至三个月 0.75公分/周,三至六个月 0.5公分/周;头围增加为三个月前 0.5公分/周,三至六个月0.25公分/周,至于神经发展需以矫正年龄评估至二到三岁不等。

      1.视力检查:出生后满四周,或矫正年龄满31~33周,会予安排眼科检查,早产儿之视网膜检查,应追踪至眼底发育完全成熟,或是之前视网膜病变已经完全消失。
      2.听力与语言检查:早产儿在矫正年龄3-4个月或体重达5公斤时,需要做一次听力检查。如有问题者,需定期追踪听力检查。
      3.心智发展评估:评估生长发育需持续到矫正年龄2岁左右。在矫正年龄达到六个月大的时候,需评估粗动作、精细动作、语言发展、认知发展,根据测试结果算出各项的发展年龄,与矫正年龄对照,若有明显的迟缓,需要尽早开始复健治疗。

    (十八)窒息与呛奶
      1.去除口中异物,维持呼吸道的通畅,可将毛巾卷成条状,垫于颈下,使下巴上提,头微后仰,且将头侧一边,以利分泌物之流出。
      2.一般呛奶,只需移除口中奶水,并轻拍背部至呼吸平顺,肤色红润即可继续喂奶,或休息一下再继续。
      3.万一宝宝咳嗽后呼吸暂停,可以捏或弹他的脚底,以痛觉刺激呼吸。
      4.维持体温之稳定,以免过低,而增加热量的消耗,产生不良反应。
      5.注意呼吸状况,有无呼吸急促之情形。
      6.注意有无抽搐情形。
      7.宝宝有持续发绀或活动力下降,应立即送医治疗。

    (十九)应立即送医之异常情况,如下:
      1.呼吸型态改变:呼吸急促>60次/分、呼吸暂停、鼻翼搧动、发绀及胸凹等。
      2.过度的哭闹或不安。
      3.喂食状况明显改变。
      4.活动力变差、嗜睡。
      5.持续的咳嗽或呕吐。
      6.小便量变少且颜色变深。
      7.皮肤苍白或发绀。
      8.发烧38℃以上。
      9.体重持续减轻。

    当前页:4/4 [1] [2] [3] [4]  上一页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