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发烧三大疹:急疹、麻疹、风疹
  • Tag:幼儿 急疹 麻疹 风疹 护理 发烧 已阅读: 作者: 添加日期:2014-08-17
  • 在《育儿百科》中,松田道雄提到:至今为止没有发热病史的婴儿,过了6个月以后如果出现38度以上的高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幼儿急疹”。半数以上的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至1周岁半期间会出现“幼儿急疹”,而6~8个月期间尤其多。年轻的父母为婴儿的这种幼儿急疹要经受3次惊吓。首先是因为婴儿突发高热而受到惊吓;第2次是因高热持续二三天仍退不下来而感到害怕;最后是在看过几个医生后婴儿的热退下来时,为最后一位医生的“医技高明”而惊叹。“幼儿急疹”本来是年轻的父母必须要知道的疾病。可是,它却不像麻疹那样众所周知,这是因为这种病即使得上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自愈,很多人好了之后就忘却了。

    1、幼儿急疹的症状:

    婴儿在6个月以后易发幼儿急疹的原因是由于从这个时候起,婴儿从母体获得的免疫力已基本消失。没有哪种病会像幼儿急疹这样,使不同的婴儿具有如此相同的病程。一般的疾病总会有症状的轻重之分,有的还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幼儿急疹却不分月龄、季节、地区,病程千篇一律,且没有任何并发症。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发病的初期只是持续发热3天。婴儿与往常不同,气色不佳且没有精神,一摸头部很热,量体温在38到39度左右。有时出现轻咳、流少量清涕等症状。然后在第4天退烧以后开始出疹。在发热的头3天里,婴儿的症状与“感冒”、“睡觉着凉”、“扁桃体炎”是完全一样的。只有到退热后疹子出来,才能最后确诊。退热后,婴儿的胸部、背部会出现像被蚊子叮了似的小红疹子,这些疹子到晚上就会渐渐扩散,到了晚上就会波及到脸、脖子和手脚。对婴儿麻疹有所了解的人会误以为是麻疹。可是麻疹在出疹子时有高热,而幼儿急疹则是在退热以后才会出疹子的。婴儿虽然已退热,但仍是萎靡不振、爱哭,第3天晚上或者第4天晚上还会排稀便。完全恢复要在第5或第6天,婴儿的疹子变少,精神也恢复到发病前的正常状态,到这时可以说婴儿已以痊愈了。

    2、幼儿急疹的护理:

    幼儿急疹并不需要做特殊的护理。因为不会引起并发症,所以没有预防并发症的药物。如果从发病初期就知道是幼儿急疹,就没有必要给婴儿吃药(不过能做到这一点非常难,连专业医师也不一定能在初期就确诊)。让婴儿自然痊愈对母婴双方都有好处。既不会受到药物的伤害,也不必为看医生到医院的候诊室长时间等候。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婴儿有病不去看医生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

    7个月以后的婴儿,在发烧时可以用冰枕冷敷头部,但婴儿不愿意不要勉强。婴儿不爱喝奶时,应在调配牛奶时少加1勺奶粉使牛奶的浓度稀一些。有的婴儿虽然不想喝奶,但果汁还是愿意喝,可多喂些稀释的果汁。第3天时婴儿的大便会变稀,对此也不必做特殊的处理,只是将牛奶调稀一些就可以。冬天,在疹子消失之前尽量不给婴儿洗澡,盛夏时节,在第3天退热以后,如果婴儿喜欢洗澡可以给他洗。洗澡可以使婴儿睡觉香甜。

    3、关于打针和吃药(解热药):

    儿科学主张尽量不给婴儿使用解热药。这是因为,首先婴儿发热并不像成人那样痛苦,即使发热也不是昏昏欲睡,状态和平常基本一样。更重要的是,使婴儿发热的病几乎都是由病毒引起,这些疾病各有自己的发热类型,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真实地显现疾病的状况。可以说,发热是疾病的测量仪,只要观察发热的动态,就可以判断出婴儿得了什么病。如果使用了解热药或注射解热剂,就破坏了发热的自然状况,就无法进行对症治疗。比如幼儿急疹,如果用解热剂将热退下来,就会破坏发热持续3天的这一特点,体温变得忽降忽升。即使第4天热退下来,也会以为是注射解热剂的结果。出疹子时,会首先想到是否为吃药产生的药疹,这样就无法了解疾病的自然进程。再加上婴儿对注射非常害怕,打过1次针就能记住,以后一进诊室就开始嚎啕大哭,这样就很难分清婴儿的哭闹是因为身体不舒服,还是因害怕打针。

    与麻疹区别:

    幼儿急疹与麻疹不同之处在于本病症状较轻,患儿在发热期间精神、食欲均较好,它的特点是热退疹出,疹子在1~2天内自行消退。而麻疹大多精神倦怠,不思饮食,具有卡它症状等。当疹出时热势更盛,其疹子的发出一般是从头面、发际开始,遍及全身,出疹时间也比幼儿急疹长。临床上两种疾病的区分并不难。

    与风疹区别:

    风疹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发热较轻。一般38℃左右,伴见咳嗽,特殊的皮疹细小如沙,色淡红,并有枕后淋巴结及耳后淋巴结肿大。发病的患儿年龄以幼儿居多,也可见于学龄儿童。与本病鉴别主要是出疹时间,疹形及年龄。幼儿急疹是好发于1岁以内的小婴儿,皮疹鲜红,疹形比风疹大,且为热退疹出,故临床上不难鉴别。

    ——————————————————

    有学者对年龄为4—12个月的幼儿急疹进行统计,发现98.2%的幼儿在出生后6个月发病。其典型表现为患儿无明显诱因突然高热,体温一般为38.9—40.5℃,但除食欲稍差以外,患儿往往精神好。少数患儿表现为中度发热,体温38℃左右。发热3—5天后,体温突然下降,一般24小时内降至正常,热退后或体温下降同时体表开始出皮疹。本病的皮疹为淡玫瑰红色,直径2—4mm,初起时散在分布,以后相邻近的皮疹可以融合成大片,皮疹主要集中于头额、颈部及躯干,四肢相对较少,肘膝以下及掌跖部多无皮疹。24小时内皮疹出满,1—2天后皮疹开始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及脱屑。发病期间患儿常合并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少数孩子伴有轻度烦躁、不适及腹泻等症状。

    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认为,幼儿急疹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但一直未分离出致病病毒。1986年Yamanishi首先从幼儿急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分离出人类疱疹病毒6型。研究证实,疱疹病毒6型分A、B两个亚型,幼儿急疹大部分是由疱疹病毒6型B亚型感染引起。

    国外研究发现,87%的新生儿出生后即带有疱疹病毒6型抗体,这种抗体可能来自母体,以后抗体逐渐转阴,6个月后抗体滴度又开始上升,2—3岁时,75%儿童疱疹病毒6型抗体呈阳性。所以,幼儿急疹多发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幼儿急疹多为散发病例,一般不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没有种族及性别差异。少部分幼儿急疹由人类疱疹病毒7型引起,但疱疹病毒7型引起的幼儿急疹一般发病相对较晚,且皮疹较轻微或不典型。

    幼儿急疹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但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89.5%的患儿在发烧期间其悬雍垂根部两侧出现溃疡。因此,悬雍垂根部两侧溃疡对幼儿急疹可能具有早期诊断意义。另有文献报道,约14.9%的患儿在发热3天内可有囟门较饱满(注意与囟内感染区别),头枕部、耳后淋巴结开始肿大。

    这种病预后良好,治疗原则以抗病毒及对症处理为主,一般不需要什么特殊治疗。但国外有报道,疱疹病毒6型具有亲神经性,个别可引起高热惊厥,有的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应予以重视。如果孩子高烧超过38.5℃度时可采取物理降温,并适当应用退热剂,防止高热惊厥。多给孩子喝水,补充足量水分,给予易消化食物。给孩子服用退热药时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慎用含双氯灭痛、扑热息痛类镇痛解热剂和抗生素。可适当应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板兰根冲剂、清解合剂或抗病毒口服液等;发生惊厥时,可予镇静剂,如苯巴比妥、安定等;腹泻时,可予止泻及助消化药。

    ——————————————————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为7一17天,平均10天左右。起病急,发热39一40度,高热早期可能伴有惊厥,病人可有轻微流涕,咳嗽、眼睑浮肿. 眼结膜炎,在发热期间有食欲较差、恶心、呕吐、轻泻或便秘等症状,咽部轻度充血,枕部,颈部及耳后淋巴结肿大,体温持续3一5天后骤退,热退时出现大小不一的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压之退色,初起于躯干,很快波及全身,腰部和臀部较多,皮疹在1一2天消退,无色素沉着或脱屑。肿大的淋巴结消退较晚,但无压痛. 在病程中周围血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可达70%-90%.

    诊断依据: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点,发病年龄和发病季节,有以下几点:

    1.骤起高热,而其它临床症状较轻。

    2.颈. 枕. 耳后淋巴结肿大压痛。

    3.周围血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分类计数较高。

    4.发病年龄在2岁以内。

    【鉴别诊断】 

    当前页:1/2 [1] [2]  上一页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