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产儿出院前准备及居家照护守则
  • Tag:早产儿,黄疸,护理 已阅读: 作者:台湾长庚医院 添加日期:2012-11-22
  • 注:本文仅作为参考性指导,因早产儿的特殊性,应以医生指导为主!  

    一、前言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早产儿存活下来的机会已提升,却无法改变早产所面临的并发症问题。此手册让父母了解早产儿常见问题,及早做早产儿出院前的准备及居家照护注意事项。

    二、何谓早产儿
    是指怀孕期少于37周的新生儿,不论其出生时的体重多少,称之早产儿。依出生体重区分为:极度低体重儿少于1000公克、非常低体重儿少于1500公克及低体重儿少于2500公克。

    三、早产儿常见的问题
    (一)呼吸窘迫症候群:好发于32周以下的早产儿或体重1500公克以下的早产儿
     1.原因:主因为肺部不够成熟,缺少维持肺泡稳定性的表面张力素,使肺泡容易发生塌陷,以致气体交换发生问题,即二氧化碳不易排出肺,空气中的氧气不易进入血管中。其他可能原因为胸廓发育不全、肋间肌发育不全或先天性肺炎等。
     2.症状:呼吸急促、肋间凹陷、呼吸喘鸣、发绀、鼻翼搧动等。
     3.处理方法:氧气治疗、呼吸辅助机使用、药物治疗等。
    (二)呼吸暂停:好发于32周以下的早产儿,若呼吸停止超过20秒以上,即为呼吸暂停,会导致心跳下降或停止,甚至缺氧导致脑部受损。
     1.原因
     (1)脑部神经连结不成熟。
     (2)呼吸中枢之机能不成熟。
     (3)在睡眠周期中,易于快速动眼期的睡眠周期中发生,因为此期易发生胸腹部运动不协调、上呼吸道阻塞等现象。
     (4)血糖值低。
     (5)电解质不平衡。
     (6)败血症。
     (7)贫血。
     (8)颅内出血。
     (9)环境温度过低。
     2.处理方法:呼吸监测器使用,必要时以呼吸器辅助呼吸或药物治疗。
    (三)脑室出血:易发于32周以下的早产儿或体重小于1500公克之早产儿
     1.原因:因构造不成熟,血管组织很脆弱,易因压力增加造成破裂或缺氧缺血造成管  壁受损血液渗漏而出血,易于出生后一周内发生。依严重度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由轻至重可分成四级,重者会影响日后神经系统的发展,甚至造成水脑或脑性麻痹。
     2.处理方法:出生后,执行脑部超音波,若有问题需定期追踪检查婴儿之神经发展,当有不正常表征出现时,尽早接受复建治疗及早开始疗育,减少合并症造成之影响。
    (四)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易发生于不足32周的早产儿,尤其是不足29周者。
     1.原因
    (1)肺部不成熟。
    (2)易受到高浓度氧及高压力的伤害。
    (3)肺部易受感染,而致肺内各组织受到伤害,发生纤维化。
     2.处理方法:氧气治疗、药物治疗及避免感染。
    (五)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易发生于32周以下的早产儿
     1.原因:早产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正常发育受阻而造成眼部发育不良。依严重度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分成五期,重者需作雷射或药物注射治疗,少数极度严重者有失明之虞。
     2.处理方法:筛检条件为出生体重1500公克、怀孕周数小于30周、出生体重小于1500公克或大于30周合并严重疾病,氧气使用大于2周者,医师会于出生后满4周,或矫正年龄满31~33周时,安排作眼底检查,以早期发现及治疗。
    (六)坏死性肠炎:愈小的早产儿愈易发生。
     1.原因
    (1)肠胃道成熟度不足。
    (2)因为易并有呼吸窘迫、窒息、呼吸暂停、败血症及酸血症等,以致肠胃血流灌注不足,使肠粘膜易受到伤害。
    (3)肠内细菌增生。
     2.症状:腹胀、血便、胆汁性呕吐、呼吸暂停、体温不稳、活力变差,食欲不佳、重者致穿孔、休克甚至死亡。
     3.处理方法
    (1)禁食,让肠道休息。
    (2)静脉注射,补充水分维持电解质平衡。
    (3)抗生素治疗,对抗细菌、发炎。
    (4)手术治疗(如有肠穿孔或肠道坏死导致腹膜炎)。
    (七)感染
     1.原因
    (1)皮肤角质层未发育完成,细菌较易由皮肤或粘膜侵入体内。
    (2)白血球的杀菌力较差。
    (3)自母体处得到的抗体比足月儿来得少。
     2.症状:呼吸暂停或呼吸困难、体温不稳(忽高忽低)、腹胀、不正常的黄疸、休克及倦怠或躁动。
     3.处理方法
    (1)遵照医师指示,药物治疗。
    (2)避免感染方法如下:
      A.照顾者碰触宝宝前务必先洗手,保持双手清洁或有传染病者勿与宝宝接触。
      B.家中有人感冒时,应戴上口罩并做好隔离措施,以免宝宝感染。
      C.依照医师安排定期返诊追踪,施打预防针。
      D.避免带至公共场所,减少亲友探访。
      E.家里不饲养小宠物,如:狗、猫、小兔子等。
      F.喂母乳增加宝宝的抵抗力。触,避免小宝宝感染。

    当前页:1/8 [1] [2] [3] [4] [5] [6] [7] [8]  上一页 | 下一页